论文详情
法学-论网络语言暴力的法律规制
论网络语言暴力的法律规制
摘 要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语言暴力现象日益严重。网络语言暴力不仅令受害者心理受伤,还可能导致实际暴力行为的发生。针对网络语言暴力的法律规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网络语言暴力的定义和特点进行分析,探讨了当前法律对网络语言暴力的规制不足之处。同时,提出了应加强对网络语言暴力的立法和司法保护,建立完善的法律机制来规范网络言论行为,有效打击网络语言暴力现象。希望通过法律的规制,能够有效遏制网络语言暴力的蔓延,维护网络空间的健康和秩序。
关键词:人肉搜索;实名制;网络语言暴力;法律规制
目录
从原始时代到现代因特网的普及,人类打开了通往外部世界的一扇大门。网络也正逐步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互联网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交流思想的窗口。在互联网上,人们可以通过写作获取更多信息,但这一切都发生在虚拟世界中。随着互联挖的发展,网络上的谩骂日益增多,无论是针对明星政客还是普通人。有的人将网上的谣言与谩骂视为一种乐趣,将人们的恶作剧视为一种玩笑。虽然这些话语并非是真正的刀枪不入,但却能够穿透人心,对人心造成极大的伤害,从而导致人的心理崩溃,甚至是生命的结束。在这个资讯发达的年代,网络和言语上的暴力,更是让许多无辜者陷入了万劫不复之地。
韩国女星雪莉25岁时,在她位于京畿道南部的家中被人发现自尽后,网络上掀起了一股悲伤的浪潮。雪莉也因为她的一些“不寻常”的行为而不被公众所认可,在网上受到了大量的诋毁。雪莉走后的41天,她最好的朋友具荷拉,在那个寒冷的冬季选择了自杀。有一次,她回复道:“我要知道,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才会蓄意伤害别人。”她把自己平常晚上的照片拿出来,还被网友们吐槽“恶心”。没有人能让所有人都喜欢。在中国,伴随着论坛、微博和直播的兴起,很多人在展示自己的力量,而展示自己的力量的同时,他们也在使用自己的力量去恶意地伤害别人。
二、网络语言暴力概述
当前,学术界仍然难以给出一个清晰的界定,这其中有两个重要的因素:一是随着人们每天所接收到的信息数量的爆炸式增长,人们的意识和价值观念也在不断地变化和强化。
二是,“网络言语暴力”不仅是学术问题,也是敏感的社会问题。社会环境和利益群体的差异导致人们对网络言语暴力的理解和态度不同。因此,在很多中东地区、欧美地区对于“网暴”的界定是难以得到认同的,而在我们国内,对于“网暴”的认识更是难以得到国人的认同。
在传统的语言中,“言语”是指的是使用侮辱性、歧视性的语言,如侮辱、诽谤、轻视、讽刺等,对他人的精神和心理造成伤害。笔者认为,当代的国际网络中的“家暴”,主要是指网民在网络上所进行的“家暴”,它是当代“国际网络”中“家暴”的延伸。与真实世界里粗暴的拳击,肉搏战以及流血的家暴不同,网络“家暴”利用网络来进行人身攻击,诽谤他人。而这样的文章,人物,照片,视频,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恶意,讽刺,残忍,粗鲁,超出了通常的评估范围。他们对参与方进行“人肉搜索”,故意攻击和诋毁参与方。这样的观点和行为不仅对受害人的心理状况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还对当事人的正常工作、学业和日常生活造成了危害,从而造成了比较严重的后果。
网络是一种以网络为媒介进行交流与传播的一种新兴媒介。而电脑世界又是我们生存的世界。网络上的言语暴力则是一种虚拟的“现实社会”形态。在此基础上,对实际的社会关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对构建和谐网络社会是不利的。由于网络上的恐怖活动涉及到了更多的群体,并且其蔓延的速度远远超过了真实世界里的言语暴力。因此,在某些方面,这种行为甚至比现实世界里的暴力行为更加具有危险性。网络上的语言暴力虽然出现的时间不算太久,但是其造成的伤害却是巨大的,它的影响是非常广泛的,而且还有着严重的蔓延趋势。
网络上的谣言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隐患。这是一种关于人、事物、社会上出现的不真实的信息的传播。通常不是用来指人或事物的。这主要是因为一些网络博主或者网络上的一些人,他们为了获得更多的关注和点击,用夸张的语言,信口开河。不过,因为网络上的谣言传播得非常迅速,并且散布的谣言种类繁多。一旦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引发恐慌,影响人们的正常思想、心理和行为,导致人们丧失理性和判断能力,做出不恰当的行为,散播虚假信息。
网上的流言蜚语常常是一个更具目标的网络暴力。这是一种专门为特定群体设计的游戏。如果双方意见相悖,谁也劝不住谁,那么双方就会进行长时间、大范围的诅咒战争。在《中国青年报》和新浪进行的一项调查中,有68.8%的被调查者受到过人身伤害,这说明在互联网上,存在着严重的暴力行为。同时,由于网络的高度虚拟化,使得网络上的人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网络上的人也可以用来发泄自己的负面情绪。一开始的讨论与争论,渐渐变成了一片骂声,为的就是找乐子。
“人肉搜索”一词源于网络造谣、网络诽谤等,它是一种以大量互联网用户为基础,收集与某人相关的相关信息和材料,揭露他人隐私,侵犯他人合法权利的一种严重的违法活动。它是将网络语言暴力传播到真实生活中的一种重要方式,可让好友、亲人和个人生活、活动中心当事人周边的工作单位遭到别人的干扰和威胁,还会暴露自己的所有个人隐私。
当前,在中国尚未实行实名制的情况下,网民一般采用匿名方式进行社会交往。他的真实身份是隐藏在化名后面的,大部分网友都不认识他。另外,因为这个网络的准入壁垒比较容易,一个人在一个论坛里可以同时使用好几个帐号,并通过一个实名系统来操控多个网络玩家。此外,网络话语的隐匿也是导致网络言语暴力现象日益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有了躲避,他就无所畏惧。而且,因为他们的个人资料都是保密的,不能被追究责任。因参与人的权益也得到扩展。一旦他们不能承担自己行动的后果,或者没有人能承担自己行动的后果,那么,他们就会变得更加肆无忌惮。当网络参与者发生了与其初衷相矛盾的事情,他们就会利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用偏激的言语来攻击当事人,或是刻意的挑拨网友的感情,占据了道德的制高点,或者以匿名身份对事件当事人进行谩骂、羞辱,使用粗暴言语,而言语暴力的行为人不需要承担任何的民事责任。另外,由于网络话题的私密化,网络上的“言语暴力”愈演愈烈。
因特网的开放,使网络上的粗俗言语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交际中,实施言语暴力的人也日益增多,并以相同的心态为基础,组成了一个社会团体。根据网络言论中的暴力传播过程,可以将其分为两类:一类是发动者,另一类是受动者。在网络言语暴力中,通常是出于某种原因,将目光集中在与自己观点不符的言语和想法上,并用暴力的言语来对其进行批评,进而共同对相关方进行批判。他还利用自己的正义感,将公众凝聚起来,煽动网友们的愤怒,以“公平道德审判”的名义,使用侮辱性、侮辱性的暴力言语,对特定当事人进行了人身攻击,对其心理造成了极大的冲击。言语暴力行为的参加者构成十分复杂。但是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网络参与者普遍年龄和文化水平都比较低,大部分都是年轻人,他们没有接受过更多的教育,因为他们的总体质量不高,所以他们在做出决定的时候,并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在互联网上发起“正义之声”的过程中,参与者会产生一种群体的心态,而群体的自觉也会受到群体无意识的影响而逐渐减弱。尽管缺乏严谨的判断力和理智的思考能力,但是他们还是顺应大势做出了决策,并将其付诸行动,因此,他们组成了越来越多的暴力团体。这种随波逐流的恶毒言论,根本没有任何道理可言,而且,加入了最强的势力,随口说出恶毒的话语,也是错误的,会造成极大的伤害。
↓点击下方附件,下载后阅读全文↓ 本文共计7434字